
乔安西 贝尔曼
生命的征兆(人间苦难) 画一片叶子(最后的杰作)获生 牺牲自我(人性之美)
第一课时
(一)合作探究
思考:朗读学生改写的结尾,试着把它和原文结尾进行对比,说说精彩之处在哪里?
学生的交流、明确:
(1)这种写法最明显的好处是精练。只用了几个细节,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,表现出来了。
(2)这样写,不但把悬念、而且把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:“亲爱的,那是贝尔曼的杰作,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晚上,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。”
(3)由此可见,这篇充满了诗意的小说,所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,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,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。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,但是却平凡异常。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,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,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,和女主人公一样是平凡的。
(二)改写文交流
问题:朗读学生改写的结尾,试着把它和原文结尾进行对比,说说精彩之处在哪里?
学生的交流、明确:
欧亨利的小说《最后一片叶子》之所以如此出色,不仅是因为它的精炼和艺术感,更因为它打破了那种过于简单的结局。这种结尾: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。人们常常称这样的结尾是“欧亨利式结尾”。它让人掩卷沉思,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。
(三)品味语言
教师示范:
1. ①天刚蒙蒙亮,琼西(即乔安西)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。
2.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。
“我是一个坏孩子,苏娣(即休易),“琼西说,”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,证明我是多么坏。想死是有罪过的……
②天刚亮,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。
藤叶还在。
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。
“休易,我太不应该。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,那片叶老掉不下来,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。想死是罪过。……
明确:
1. ①原文中的“天刚蒙蒙亮”和“琼西(即乔安西)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。”可以改写为:“天刚蒙蒙亮,琼西(即乔安西)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。”
-
改写后的句子用词更抽象,显得更具体的是:“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”。
-
原文中“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昂首阔步走进乔安西的房间,还一边吹口哨。”改为:“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装出毫不担心、很轻松的样子走进乔安西的房间。”
明确:
1. ①原文中的“医生走了以后,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,把一条日本餐巾全哭湿了。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昂首阔步走进乔安西的房间,还一边吹口哨。”改写为:“医生走了以后,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,她哭得好伤心,流了很多眼泪。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装出毫不担心、很轻松的样子走进乔安西的房间。”
-
原文中“她哭得好伤心,流了很多眼泪”改成更抽象的:“她哭得好伤心,流了很多眼泪。”
-
改写后句子用词更抽象:
“她装出毫不担心、很轻松的样子” -
原文中的“一边吹口哨。”改为:“一边吹口哨”。
明确:
1. “原文中的‘医生走了以后,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’”改写为“‘她哭得好伤心,流了很多眼泪’”。
- ③原文中“乔安西说:‘休易,我太不应该。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,那片叶老掉不下来,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。想死是罪过。……’”改为:“‘休易,我太不应该。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,那片叶子老掉不下来,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。想死是罪过。……
明确:
1. “原文中‘我太不应该’”改为“‘我太不应该’”。
-
④原文中“她装出毫不担心、很轻松的样子”改为:“她装出毫不担心、很轻松的样子”。
-
“那边……”改为:“那边”
-
“这该是!”改为:“那该是!”
明确:
1. 句尾的语气变化。
-
表达方式的不同。
-
用词上的具体化。
-
句式结构的变化。
-
整个句子的结构改变。
-
原文中的“这该是!”改为:“那该是!”
明确:
1. “原文中的‘这该是’”改为“‘这该是’”。
- ⑤原文中“医生称这位客为‘肺炎’,横行无忌,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,但走到长着青苔、迷宫似的‘胡同区’,他放慢了脚步。”改写为:“医生称那位客为‘肺炎’,他横行无忌,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,但走到长着青苔、迷宫似的‘胡同区’,他放慢了脚步。”
明确:
1. “原文中‘他横行无忌,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’”改为“‘他横行无忌,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’”。
- ⑥原文中的“这该是!”改为“那该是!”
明确:
1. “最后一句结尾‘罗丹名言:要点是感动,是爱,是希望,战栗,生活。在做艺术家之前,先要作一个人’”改写为“罗丹名言:要点是感动,是爱,是希望,战栗,生活。在做艺术家之前,先要作一个人。”
明确:
1. “原文中的‘最后一句结尾’”改为“‘罗丹名言:要点是感动,是爱,是希望,战栗,生活。在做艺术家之前,先要作一个人’
(四)总结全文
明确:
1. 原文中“乔安西 贝尔曼”句子的结尾为:“获生 牺牲自我(人性之美)。”
明确:
1. 首尾呼应,点明主题。
-
确保每个段落都突出一个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艺术作品的意义。
-
保持语言流畅、简洁。
-
按照板书设计进行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