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赏析及译文
《大林寺桃花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元和年夏在江州(今九江)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赏析及译文,供大家参考借鉴。
注释
大林寺: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大林峰是晋代僧人昙诜所建的寺庙,是中国佛教的胜地之一。人间: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。
芳菲:盛开的花,亦可泛指花,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。
尽:指花凋谢了。
山寺:指大林寺。
始:才;刚刚。
长恨:常常惋惜。
春归:春天回去了。
觅:寻找。
不知:岂料,想不到。
转:反.
赏析
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,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、奇警的地方,不过是把“山高地深,时节绝晚”、“与平地聚落不同”的景物节候,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。但细读之,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了得意境深邃,富于情趣。
诗的开首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两句,是说诗人登临大林寺时已届孟夏(属地气候),正处在大地春归、花凋谢尽的时候。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,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——一片桃花才刚刚开放。
从随后的“长恨春归无觅处”一句可以看出,诗人在登临之前,就曾为春光匆匆而逝而不惜惋惜,而倍感懊悔。当发现这片桃花这才盛开时,顿时感到惊异、欣喜不已。诗中第一句的“芳菲尽”,与第二句的“始盛开”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。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,实际上更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——由一种愁绪满溢的感慨,突变到惊异、欣喜,使人心生怒容。
诗句中的“人间”二字意指这奇遇给诗人带来的特殊感受——仿佛从人间现实世界,突然进入了一个仙境,置身于一个非人间的世界。
正是这种感受触发了诗人的想象翅膀。“长恨春归无觅处”,诗人想到,自己曾因惜春、恋春而倍感伤痛。然而,这时却是错怪了春,原来春并未归去,只是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躲到这个地方来罢了。
这首诗中,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,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,形象美丽;同时将春光拟人化,使春光显得像是有脚似的,可以躲到对方那里。然而,这不是仅仅具有一条脚而已,它还具有顽皮的性格呢。在这幅生动具体的自然景象中,诗人描绘的情景既美丽又动人,难能可贵。
从内容上看,这是一首唐人绝句小诗中的佳作之一,其构思灵巧、内容新颖,构思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和隐喻手法,把抽象的主题具体化,形象生动。这不仅满足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,更重要的是在情感表达上触及了读者的心灵,达到了艺术的感染力和感染作用。
诗中,“大林寺桃花”这一对仗工整的词组,既突出了地点,又点明了主题,增加了文章的画面感和趣味性。同时,“长恨春归无觅处”一句,通过对比引出深沉的情感,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。
总体来看,这首诗构思巧妙,形式新颖,情感细腻,语言优美,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,是一种佳作。
当然,在改写过程中,我也会注意保持原文的原意不变,并适当增加一些个人见解或解析,使改写后的文章更具深度和价值。